36氪首发|「轻舟智航」获IDG资本等数千万美元种子轮融资,研发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
36氪获悉,自动驾驶初创公司“轻舟智航”对外宣布已获得数千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,投资方包括IDG资本、元璟资本、Tide Capital,融资主要用于技术研发和商业化落地。
轻舟智航在2019年成立于硅谷,基于大规模智能仿真系统和可自主学习决策规划框架,研发适应城市复杂交通环境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,落地场景顺序是从低速到高速、从物流到出行、从商用车到乘用车。
目前,轻舟智航已在美国硅谷、中国北京、深圳、苏州等地设有办公室,并已获得美国加州自动驾驶路测牌照、正在进行公开道路测试,与合作伙伴在中美两地有路测车辆近10台。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于骞(James)表示,他们现在更关注“可商业化、可优先落地”的场景,但暂时不方便公布具体情况。
图源:轻舟智航
虽然公司成立时间相对较晚,但轻舟智航团队已经在自动驾驶领域小有名气,核心成员曾就职于Waymo、特斯拉、Uber ATG、福特、英伟达、Facebook等公司,在感知、仿真、运动规划、传感器与车载系统等领域有丰富行业经验。
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于骞是美国南加州大学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方向博士,曾是Google街景组关键项目技术负责人,曾在Waymo担任感知关键模块的机器学习算法研发Tech Lead。
其他三位联合创始人侯聪、大方、汪堃此前分别是Waymo的感知、运动规划和仿真团队的Tech Lead。其中,侯聪是佐治亚理工学院博士,曾就职于Waymo Perception Team,负责感知系统整体开发与优化;大方擅长无人车路径规划与决策,是哥伦比亚大学计算几何/物理仿真方向博士,曾就职于Waymo Motion Planning Team,负责运动规划关键模块;汪堃毕业于北大,是Google中国直接入职Waymo第一人,曾就职于Waymo Simulation Team,负责仿真系统和系统架构。
在自动驾驶传统研发路径里,只有采集大量真实路测数据、反复手动调整算法参数,才能发现和解决各种边界化难题(corner case),而这需要依赖大量的路测车辆、时间和人力,导致成本高昂、落地周期较长。
于骞告诉36氪,为了大幅降低测试成本、提升开发效率,轻舟智航借助大规模智能仿真系统,在仿真环境中复现边界化场景,并基于现有数据生成大量模拟真实场景的数据。同时,他们研发的可自主学习决策规划框架,抛弃了传统单一规划决策方法,可在仿真场景中自主学习各类复杂场景,寻求最优运动规划决策,保证安全性和舒适度。
谈及仿真的优势,汪堃提到,首先,仿真的路测成本大约是实际路测成本的1%,甚至更少,因为实际路测需要硬件成本、传感器成本、司机成本和系统工程师成本,且每天有效测试时间只有8-10小时,但使用仿真路测,在要求不高时,只需一台电脑和GPU,便能连续24小时进行测试;第二,在实际路测中,遇到极端情况是小概率事件,一旦发生,极不安全。而在仿真系统里,工程师可以通过手工编辑或自动生成来测试众多极端情况,保证实际路测前有充分验证。
第三,仿真的扩展性比实际道路测试的扩展性大。仿真路测里程大概1000倍于实际路测里程。而且,仿真系统所需硬件成本很低,而车队的硬件成本、人员成本和运营成本非常高,随着云服务的发展,仿真的可扩展性将远大于车队的可扩展性;第四,开发自动驾驶软件时,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代码更改和算法迭代。当实际路测车辆有限、测试场景和里程有限的情况下,很难客观比较软件的迭代水平,但借助仿真,工程师能在大量场景库里并行测试,在很短时间内便能对软件版本进行评估。未来,当评估软件是否达到量产水平时,仿真也是主要的测试评价技术。
3月16日,轻舟智航邀请了硅谷风险投资BoomingStar Ventures管理合伙人Alex Ren作为第三方见证者,当天晚上7点多录制了一段在硅谷的路测视频。在视频中可以看到,轻舟智航的自动驾驶乘用车(林肯MKZ车型)配备了一个64线激光雷达、6个环视摄像头和4个毫米波雷达。当天,其以自动驾驶模式行驶到一个商业区周边的麦当劳,经过一个汽车穿梭窗口(Drive-through),随后穿过一个大超市及其停车场,回到轻舟智航公司。
谈及这个测试场景的独特性,于骞表示,从技术上看,麦当劳的Drive-through车道比单车道更窄,对定位和控制的要求都比较高。如果横向定位和控制不精确,就会轧到路沿或蹭到建筑物,如果纵向不准,就会对不准点餐窗口;其次,麦当劳Drive-through的出口是停车场,是非结构化道路,要应对人车混杂的情况,还要通过无保护右转进入道路主路;而更有挑战性的是,麦当劳是正常营业的地方,不能像其他开放道路一样重复进行路测,只能通过大量仿真测试,做到第一次上路就安全可靠。
而从商业的角度看,以麦当劳为首的美国快餐业占了餐饮业的很大份额,而麦当劳70%的营业额都来自drive-thru,美国的外卖配送人工费又比较贵,在这个场景做无人驾驶很有商业价值。
谈及商业模式,于骞告诉36氪,如果是高级别自动驾驶,更现实的情况是提供租赁服务。他们会与车厂、出行公司、商业运营公司等共同进行商业化运营。
“在发达国家,现在一台L4级自动驾驶整车的成本接近于一个司机一年的工资。如果把成本控制在人工成本以内,那就比较合适。”于骞表示。
虽然轻舟智航多次对外强调其在“仿真”方面的核心能力,但于骞表示,做仿真的主要目标还是提高开发效率,但他们不是单纯做仿真的公司,“只是把仿真作为一个重要模块,基于仿真从0开始搭建L4无人驾驶技术的框架,并且加入更多新的设计和框架,从一开始就走一条更加高效、智能化、自动化的路线,舍弃了一些包袱”。
————
我是36氪记者王艺瑾,业务交流可添加微信catherineyijin,请备注公司+姓名+职务+来意。